傳媒視角
【甘肅日報】【走進中科院蘭州分院】朱震達:中國沙漠科學的先行者
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 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 百名記者走基層
朱震達在野外工作中
朱震達(右一)等考察海岸風沙危害
朱震達(左六)等在塔克拉瑪干沙漠考察
朱震達在工作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秦娜 通訊員 李麗 王晶 岳曉
每年5月,寧夏中衛(wèi)沙坡頭的沙生植物園里,核桃樹上結出一串串穗狀核桃花,植物園里綠茵一片,置身其中很難想象這里是沙漠地帶。沙坡頭植物園在國際風沙防治和干旱區(qū)土地利用研究領域頗具盛名,它是我國著名沙漠學家、地貌學家朱震達,在擔任中國科學院蘭州沙漠研究所所長期間倡導建立的。
從風沙地貌形成過程到沙漠化形成機制及防治,朱震達傾其一生致力于我國沙漠及沙漠化的研究,他將我國沙漠化的防治研究推向世界先進水平。他被譽為“中國沙漠之父”,在他50年的沙漠與沙漠化科研生涯中,奠定和發(fā)展了中國治沙工程的理論,發(fā)展了中國的風沙地貌學和沙漠科學,開拓了中國沙漠化及其防治的研究,使沙漠及沙漠化的研究緊密結合國家的經濟建設,在理論和生產實踐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就。
唯實創(chuàng)新求真理,情注沙漠終不悔。朱震達用一生踐行著“做沙漠治理道路上一粒有用的石子”的人生格言。
1 緣起“死亡沙?!?/p>
“中國第一支沙漠考察隊已經在沙漠腹地斷水兩天了”。1959年5月的一天,絕望的隊員們向中國科學院報告了這個消息。這支考察隊的隊長正是28歲的留蘇學者朱震達。這個年輕人沒有想到,他將從此與沙漠結緣,用盡畢生精力投身沙海中,孤獨地跋涉前行。
塔克拉瑪干沙漠總面積約33.76萬平方公里,是我國最大的也是世界上第二大流動沙漠?!八死敻伞痹诰S吾爾語里的意思是“進去出不來的地方”,所以有了“死亡之?!币徽f。1924年,當瑞典科學家斯文·赫定的駝隊打破這里的平靜之后,充滿了未解之謎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吸引了西方探險家和科學家的視線,但中國科學家卻一直被排斥在外。直到1958年中國科學院成立了治沙隊,才開始對中國境內的沙漠進行大規(guī)模考察,主要在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巴丹吉林沙漠等地開展考察和觀測。作為塔克拉瑪干沙漠考察隊隊長,朱震達和800多名治沙隊員,雄心滿志地開啟進入風沙一線的征程,義無反顧地踏入了那片“死亡之?!?。
朱震達第一次走進沙漠就遇到了這樣危險的事件,經過反復權衡,隊員們決定原地休息?!疤煊悠淙恕?,那天晚上,隊員們睡在一個丘間低地(沙丘之間的一塊平地),第二天早上起來,頭上來了一朵烏云,一場雨,好大一場雨,緩解了缺水危機。
就這樣,以一種幾近殘酷之后又充滿奇跡的方式,沙漠闖進了朱震達的生活。從那之后,沙漠成為朱震達生命中最重要的名詞。
朱震達考察隊,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選擇了風沙最嚴重的皮山地區(qū)作為定位觀測站,通過連續(xù)3年的觀測試驗及考察,積累了大量風沙運動、風沙地貌形成和變化的資料,查明了裸露平坦沙質地表風蝕風積、風沙流結構和沙丘形態(tài)的變化規(guī)律。
隨后,朱震達撰寫了專著《塔克拉瑪干風沙地貌研究》。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學部委員黃秉維先生稱贊“這是中國沙漠研究中最權威的著作”。法國REIS大學教授、原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署官員H.Hangef認為“這是論述世界風沙地貌著作中最杰出的一本”。
2 滿懷赤誠報國之心
1956年,朱震達前往莫斯科的蘇聯(lián)科學院地理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由于當時我國科學事業(yè)急需沙漠研究方面的人才,按照時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竺可楨的指示,朱震達的專業(yè)從地貌學改為沙漠學,赴土庫曼沙漠研究所學習?!皣宜退W習,他有責任感、使命感,他說他當然要干,不但要干,而且還要干好?!敝煺疬_的妻子姚育英回憶說。
正值國家百廢待興之際,考慮到攻讀學位需要4年之久,朱震達主動提出放棄學位,而只前往學習和工作。留學生放棄攻讀學位在當時引起很大轟動,幾乎沒有人贊同這個“不理智”的想法。幸虧,竺可楨再次支持了他。在前蘇聯(lián)的兩年多時間里,他潛心研討,勤奮實踐,幾乎跑遍了前蘇聯(lián)中亞遼闊的沙漠地區(qū),取得了大量可貴的第一手資料;積累了實地考察的豐富經驗,為日后從事沙漠科學研究打下了堅實基礎。1958年,朱震達回到北京,進入剛剛成立的中國科學院治沙隊工作。1962年,治沙隊改名為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沙漠研究室,朱震達任副主任。
1964年,朱震達突然接到調往蘭州的調令,當年國家科委決定將沙漠研究室整體搬遷到蘭州,與冰川凍土室合并成立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沙漠研究所。沒有猶豫,那年夏天,在北京生活多年的朱震達告別眾多親朋好友,帶著妻子和8歲的女兒,離開北京,前往蘭州。
在沙漠所,朱震達全身心投入科考,每年四分之三的時間跋涉于一個又一個沙漠,與家人團聚的時間累計不過三個月。
一向注重國際學術交流的朱震達,主張“博采各國之長為我所用,以我之長為國爭光”。從1987年起,由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主辦的國際沙漠化防治講習班和培訓班,連續(xù)8次在我國召開,朱震達任歷次主講,受到20多個國家、600多名國外科研工作者的好評,他們一致稱贊:中國沙漠及沙漠化防治具有很高水平。1988年,中科院蘭州沙漠研究所被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署授予“世界環(huán)境先進單位”稱號。
朱震達潛心沙漠研究取得的成果,在國內外沙漠研究領域很受矚目。1985年,他當選第一批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91年,他被授予“全國治沙勞動模范”稱號。
3 力守唯實創(chuàng)新之道
朱震達一生傾注于對沙漠化的深入研究和開拓性發(fā)現(xiàn),在追逐科學的道路上,不懼挑戰(zhàn)。他堅持科學論證,果敢而堅定,既具“大家之風范”,更顯“求實創(chuàng)新之精神”。
1977年8月至9月,朱震達率中國代表團參加了全球范圍內首次聯(lián)合國荒漠化會議,102個國家和30個國際組織的千余人參加了會議。在會上,一張世界荒漠總圖引起了朱震達的注意。圖中,紅色和橘紅色區(qū)域是地球荒漠化嚴重的地區(qū),占地球陸地面積的四分之一,荒漠化已成為世界性問題。根據(jù)科學家的研究,世界真正由于氣候條件形成的沙漠不到二分之一,其余沙漠都是由于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影響轉化而成。
回國后,朱震達首先選擇在內蒙古烏蘭察布盟的陰山北麓,開展我國土地沙漠化的研究工作。經過研究,朱震達認為,沙漠化在我國干旱及半干旱地區(qū)同樣存在,并直接威脅著草場、農田。因此,為國民經濟服務的沙漠研究更應緊密圍繞沙漠化來進行。1981年,朱震達和合作者出版了《中國北方地區(qū)的沙漠化過程及其治理區(qū)劃》,這是中國學者第一部關于沙漠化的專著。
沙漠和沙漠化只有一字之差,但意義卻完全不同。沙漠是成千上萬年地質時期形成的自然景觀,是無法逆轉的自然現(xiàn)象;而沙漠化指原來有植被覆蓋的土地變成不毛之地的土地退化現(xiàn)象。這樣的區(qū)分顯然對傳統(tǒng)沙漠學科的觀點有了極大的突破和創(chuàng)新。但是,在當時,“沙漠化”這一概念并不被所有科學工作者接受。
“先生認為,我國北方的沙漠化土地主要是人類活動造成的,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破壞了原本脆弱的生態(tài)系統(tǒng),造成了沙漠化的迅速擴張。但是也有一些科學家認為,我們所面臨的沙漠化過程實際上是地質時期以來沙漠形成演變中的又一次沙漠擴張?!敝煺疬_的學生,中科院蘭州分院院長、西北生態(tài)環(huán)境資源研究院院長王濤回憶說。
又一次的沙漠擴張真的和人類沒有多大關系嗎?朱震達對于這樣的觀點無法認同,他組織成立了沙漠化研究室,開設沙漠化專題,展開大規(guī)模的考察研究,基本查明了我國北方地區(qū)的沙漠化問題。在此基礎上,連續(xù)發(fā)表13篇學術論文,全面深刻地闡述了在我國現(xiàn)代沙漠化面積中由于干旱缺水、風力推動等自然因素造成的沙漠面積僅占10%;由于濫砍濫伐,過度放牧等人為因素造成的沙漠化面積則高達90%。
“對于那些反對的聲音,朱先生是很寬容的,他當時是《中國沙漠》雜志的主編,把反對他學術觀點的文章都刊登出來,他認為‘如果是科學方面的問題我們就不怕爭論,或者是我錯了,我也有勇氣來接受正確方面的意見’?!?王濤回憶。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他堅持實事求是來說服人。朱震達把居延地區(qū)作為研究沙漠化的實驗區(qū),通過考察觀測、分析有關沙漠地貌特征、植物群落變化、水系變遷的資料,初步探明居延2000多年以來的興衰史,科學地闡明研究沙漠化過程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20世紀80年代以后,經濟發(fā)展對于環(huán)境的破壞作用逐漸顯現(xiàn),這讓一部分科學家也開始認識到沙漠化的危害,朱震達也越來越堅信自己的科學觀點。為了掌握不同地區(qū)、不同類型沙漠化研究的可行性經驗,朱震達在甘肅臨澤、內蒙古奈曼等地建立了科學觀測試驗研究站,形成了各種類型沙漠化土地整治模式的研究網(wǎng)絡。經過認真分析研究,他將我國的沙漠化土地面積確定在30萬平方公里的范圍內。此言一出,質疑聲再次四起。
“有些學者認為朱先生提出的沙漠化面積是不對的,他們所得出的我國沙漠和沙漠化土地面積上百萬平方公里。朱先生認為我國沙漠化土地不應該包括沙漠、戈壁,應該是過去有生產力的土地因為人的不合理活動而導致類似荒漠或沙漠景觀的退化土地?!敝煺疬_學生崔書紅說。
三十幾萬和上百萬的差距不僅僅是測量方法的距離,還將對國家治理環(huán)境的資金流向產生重要影響。沒有人支持,朱震達就四處找資金、找項目,當沙漠化的“宣傳員”;沒有人理解,朱震達就先讓身邊的人理解,老伴也成了他的第一聽眾。
“他跟別人有爭論,有時候我就問他為什么,他就給我講一講……他也很委屈,但是中國沙漠化面積相當大,他覺得這樣做,即使有些人不理解,但還是有價值的。”妻子姚育英提到“很委屈”時感同身受。
艱苦的付出,終究有了令人欣慰的成績。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朱震達的指導下,位于騰格里沙漠包蘭鐵路寧夏中段的沙坡頭試驗站、位于巴丹吉林沙漠南緣的甘肅臨澤站在治沙方面已取得佳績。這些地方通過各種試驗和技術措施,如建立阻沙欄、進行草方格固沙、植物固沙等,面貌已大為改觀,保證了鐵路暢通無阻,建立了新的居民點。
其中,基于沙坡頭站工作建立的“以固為主,固阻結合”“機械固沙與生物固沙相結合”的包蘭線沙坡頭地段鐵路治沙防護體系,建成了世界上迄今為止穿越沙漠大流沙區(qū)域第一條成功的鐵路干線——包蘭鐵路,為世界沙漠地區(qū)和其他類似區(qū)域建設鐵路提供了一個創(chuàng)新模式。1988年,這一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2001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明確指出:土地沙化是指因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所導致的天然沙漠擴張和沙質土壤上植被破壞、沙土裸露的過程。這與朱震達一直堅持的沙漠化理論基本相同。
直到今天,朱震達提出的防治沙漠化措施仍被廣泛使用和推廣。
4 情注沙漠終不悔
作為中國沙漠與沙漠化科學的創(chuàng)始人、中國科學院蘭州沙漠研究所主要創(chuàng)建人和奠基者,朱震達在世界沙漠學界聲譽日隆,他的身影頻繁出現(xiàn)在世界各地的學術會議和野外考察中。
1992年,62歲的朱震達退休了,那時,女兒一家已經定居北京,妻子身體不好,家人都勸他在北京頤養(yǎng)天年。但朱震達奉行“做沙漠治理道路上一粒有用的石子”的人生格言,他牽掛的不僅是北方荒漠化問題,還有全國土地退化問題。
20世紀90年代初,作為中國參與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大會的科學顧問,朱震達也參與了聯(lián)合國防治荒漠化防治公約的制定工作。不久,朱震達又將自己的研究方向拓展到全國范圍的土地退化問題?!八J為,土地退化的問題不僅發(fā)生在中國北方地區(qū),而是在全國很多地方。像南方的一些區(qū)域如果森林砍伐、水土流失加劇以后,可以看到很多區(qū)域光禿禿的?!蓖鯘f。
北方土地沙漠化的研究成果已經漸漸被人接受,又在南方濕潤地區(qū)搞起了土地退化研究,難度可想而知。朱震達親自帶隊,領著學生實地考察。
1996年,朱震達的另一個學生,在德國學習的楊小平回國考察。朱震達向他介紹了自己的研究項目,對于這樣的課題楊小平半信半疑,為了打消他的疑問,朱震達又帶著楊小平實地考察?!拔以瓉韺λ挠^點不是太有把握,因為在安徽一帶搞土地退化在氣候上不太合適,因為土地退化更多的是在半干旱、干旱地區(qū),但實際看了以后發(fā)現(xiàn)有些地方土地確實退化得很嚴重,雖然不是荒漠,但是從地表的某些特征來看,有荒漠的跡象?!睏钚∑秸f。那一年,朱震達已經66歲了,楊小平發(fā)現(xiàn)導師的身體狀況沒有以前那么好了。
1999年6月的一天,北京酷熱難當。這一天,朱震達接到了水利部的電話,希望向他咨詢一些關于荒漠化、土地退化定義的問題,老人非常高興,并且堅決謝絕了對方上門求教的建議,執(zhí)意要自己過去指導解釋。
“大夏天,放下電話他就去了,先生去工作了半天,回來后非常勞累?!贝迺t回憶。當天晚上,朱震達突發(fā)腦溢血,再次住進了醫(yī)院。
“你可以看到他的眼神,那種期盼,就是想繼續(xù)再做點事情的那種眼神?!贝迺t回憶。
“我告訴他我要去巴丹吉林沙漠考察,他當時很激動,舉起手說好,說科學就應該這樣搞,說等我好了和你一起去?!睏钚∑交貞洝?/p>
“2000年,先生還在醫(yī)院里住著,我們通過努力拿到了‘中國北方沙漠化過程及其防治研究’項目,也是一個‘973’項目,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立項給沙漠化研究的最大項目。我把這個消息告訴先生,先生當時就哭了?!蓖鯘f。這是朱震達等了20年的結果,但是他已經什么都做不了了。之后的6年,朱震達輾轉在北京各個醫(yī)院進行治療。
2006年9月30日,朱震達離開了人世?;赝煺疬_的一生,他就像長于荒漠中的胡楊——錚錚鐵骨百年鑄,不屈品質千年頌。無論外界如何紛擾和惡劣,他始終堅持對抗著千里風沙,守護著沙漠綠洲和沙區(qū)人民。
本版圖片為資料圖,由中科院西北研究院提供。
(原載于《甘肅日報》 2019-05-13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