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視角
【甘肅日報】【走進中科院蘭州分院】黨鴻辛:中國固體潤滑學科的開拓者
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 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 百名記者走基層
工作中的黨鴻辛
黨鴻辛(中)在實驗室
黨鴻辛(右一)獲評中科院院士
本版圖片為資料圖,由中科院蘭州分院提供
黨鴻辛(前排中)指導學生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秦娜 通訊員 李麗 王晶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兩彈一星”事業(yè)取得偉大勝利,能參與其中并為之貢獻力量是一種幸運,更是一種榮耀,已故的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黨鴻辛院士就是其中一位。他是“兩彈一星”有功人員,也是我國摩擦學學科的主要開拓者和學術帶頭人之一。
在50多年的科研生涯里,黨鴻辛帶領團隊破解了我國制造原子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wèi)星運動機構特殊工況運行的技術難關;他參與了人造衛(wèi)星的研制,為我國“兩彈一星”作出了突出貢獻……他成功研制了數十種性能各異的特殊潤滑材料和民用潤滑材料,產生了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他一生追求科技創(chuàng)新,享受著科研帶來的樂趣;他一生博學慎思、篤行達善,不停攀登科學的高峰。
不爭分奪秒,就作不出貢獻
“他一生都把時間抓得特別緊,出差路上也琢磨著工作上的事,不去順路休閑一下?!秉h鴻辛的妻子黃萱蓉曾埋怨他一輩子不會享受。也有人說他“太傻了”……可是他總說:不爭分奪秒,對科研就作不出什么貢獻。而這,也成為黨鴻辛科研生涯最真實的寫照。
1949年,黨鴻辛從廣西的一個小山村考入廣西大學化學工程系。1953年9月,由于國家急需人才,24歲的黨鴻辛響應號召提前一年畢業(yè),被分配到位于大連的中國科學院工業(yè)化學研究所(今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潤滑油室工作。從此,他的一生便與中國的“兩彈一星”事業(yè)、摩擦學學科開拓、潤滑材料研究工作緊密相連。
1957年,黨鴻辛參與了國家重點研究項目——過熱汽油缸的研制工作。當時,由于中蘇關系緊張,前蘇聯不再為我國提供火車機車上使用的潤滑劑,國家下達了自主研制過熱汽油缸的任務。由當時的潤滑研究室主任于永忠掛帥,付六喬、尹萬章、范煜、裘宗濤等參與,通過丙烷脫瀝青的方法進行煉制,1959年通過行車試驗,并推廣到蘭州煉油廠投入生產。黨鴻辛參與了行車試驗的全過程,并撰寫研究報告發(fā)表在《燃料學報》上。從那時起,他掌握了科學研究的方法,為以后獨立開展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礎。
1958年9月,中國科學院石油研究所催化、潤滑和分析三個研究室整體遷到蘭州,組建為中國科學院石油研究所蘭州分所(中科院蘭州化物所前身)。黨鴻辛服從國家安排,隨潤滑研究室來到了大西北。按黨鴻辛的話說:我是共青團員,組織讓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固體潤滑學是一門應用廣泛的學科,主要解決機械中運動機構特殊工況條件下的潤滑問題,在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從1960年開始,黨鴻辛就投身于固體潤滑的研究。1962年,他參與了解決國防軍工重點高新技術領域的潤滑課題,先后攻克我國“兩彈一星”發(fā)射裝置的潤滑難題。
數不清的日日夜夜里,黨鴻辛在實驗室不停探索:從“金屬表面處理對固體潤滑劑的潤滑作用影響”開始,從未間斷過在科學技術上的探索;從液氫液氧的超低溫到紅熱1000℃的高溫;從失重的空間潤滑到極壓潤滑;從陸地到深海海洋,黨鴻辛在固體潤滑領域里總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規(guī)律。
沒有他的貢獻,衛(wèi)星就上不了天
1997年,黨鴻辛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的那一幕至今仍被人提起。評審中,國防科工委的專家們一致表示:沒有黨鴻辛先生的貢獻,我們的衛(wèi)星就上不了天。
上世紀60年代初,在國家經濟最困難的時候,大批科研人員在極其簡陋的環(huán)境中,冒著生命危險,經過無數次試驗,制造了中國的原子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wèi)星。沒有設備,他們就用舊機床進行改造;沒有材料,他們就用廢品改制。
然而,天線的導電潤滑問題成了人造衛(wèi)星天線系統(tǒng)的大難題,如果不能解決,衛(wèi)星的天線伸縮機構在真空條件下就會粘連在一起,將直接影響衛(wèi)星的正常工作。1967年,為解決100℃至-100℃真空超短波天線的導電干膜難題,黨鴻辛帶領團隊到北京科學儀器廠邊研究邊改進。歷經艱辛,他和團隊成功研制出一種新型固體潤滑膜,解決了衛(wèi)星發(fā)射信號傳遞的關鍵問題。
1970年4月24日晚,我國自行研制的第一顆衛(wèi)星“東方紅一號”勝利升空,“東方紅”樂曲響徹云霄,黨鴻辛和同伴們激動地擁抱、歡呼。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的成功發(fā)射,開創(chuàng)了中國航天史的新紀元,我國因此成為世界第五個獨立研制并發(fā)射人造地球衛(wèi)星的國家。那一年,黨鴻辛只有41歲。
1975年,歷經動蕩后,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恢復固體潤滑研究室,黨鴻辛任主任。從此,黨鴻辛在科研這個他熱愛的戰(zhàn)場上攻克了一道道難題,在固體潤滑學科建設和潤滑材料應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績,為解決我國國防軍工高科技領域重點型號建設中的特殊潤滑難題作出了杰出貢獻。
同年3月31日,我國決定研制主力火箭“長征三號”。黨鴻辛參與了超低溫高速齒輪固體潤滑膜的研制,解決了我國自行研制的氫氧火箭發(fā)動機的一個關鍵問題,獲得中國科學院特別獎。在隨后的科學研究中,他又參與了科學實驗衛(wèi)星和返回式照相偵察人造衛(wèi)星的有關潤滑膜的研究,確保了這些衛(wèi)星成功上天并可靠運行。
之后,黨鴻辛緊盯“在固體潤滑過程中,表面物理和化學作用對潤滑效果有著決定性影響”這一方向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對固體潤滑材料的研制具有重要指導作用的成果,在國內外獲得了很高的評價。當時,國際摩擦學學會主席 Jost H.P.教授認為他的研究是摩擦學研究25年來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
1987年,中科院正式批準蘭州化物所籌建“固體潤滑開放研究實驗室”(“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前身),黨鴻辛擔任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他與實驗室主任薛群基一起,緊緊把握摩擦學已從傳統(tǒng)的力學、機械學的研究轉向摩擦化學與物理的趨勢,選定摩擦表面的化學與物理為研究方向,開展了材料表面狀態(tài)、結構、組成與摩擦學性能關系規(guī)律以及環(huán)境介質的影響、納米摩擦學等國際前沿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學術水平高、應用價值大的科研成果,并在國內外重要刊物上發(fā)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學術論文。
黨鴻辛團隊的研究有9項獲得國家級獎勵,這得益于當年黨鴻辛等老一輩科學家打下的堅實基礎,如今,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已成為國內外固體潤滑研究領域最有影響力的團隊。
每一次創(chuàng)新,都是一個快樂的過程
在潤滑的世界里,有無數個讓黨鴻辛興奮的時刻,他常說:“搞科研最大的樂趣就是不斷創(chuàng)新,每一次創(chuàng)新都是一個快樂的過程?!边@也是搞科研最吸引他的地方。
也正因為此,在科研工作中,黨鴻辛始終將創(chuàng)新放在首位,力求每項科研成果都體現出自己的創(chuàng)新思想。針對科學發(fā)展的前沿領域和應用研究中的難點問題,他開展了系統(tǒng)的研究工作,先后總結了一系列固體潤滑的重要規(guī)律。這些研究成果奠定了固體潤滑學科的基礎,并對指導新型固體潤滑材料的研制、解決工程技術中的潤滑難題起到了重要作用。
“搞理論研究,就是要指導實踐,國防任務成功后,再用理論解決民用問題,才能顯示出科學的力量,這也是許多科學家努力的方向?!睆纳鲜兰o80年代開始,黨鴻辛把目光轉向民用研究上。
1998年,在做好蘭州化物所科研工作的同時,作為兼職教授,黨鴻辛對河南大學納米材料相關平臺建設及發(fā)展給予了極大的指導和幫助。他曾動情地說:“一直以來,我想的最多的就是把更多的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和產品,我還想在古稀之年再干一番事業(yè)?!?/p>
為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他主張河南大學承建工程中心。最終,在他的不懈努力下,2003年,河南大學在激烈的競爭中獲批承建河南省納米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黨鴻辛任中心主任。
聽報告、跑工地……黨鴻辛為全新的事業(yè)四處奔波。2004年2月27日上午,在聽取工程中心工作匯報時,黨鴻辛突發(fā)心前區(qū)疼痛、胸悶,緊急住院治療。住院期間,他還時刻關心著工程中心的建設工作。8月份病情剛穩(wěn)定,他就堅持到濟源察看工地建設情況;在他病危期間,他想的最多、談的最多的仍是工程中心和技術產業(yè)化問題。
令人欣慰的是,經過十余年的建設,如今工程中心已擁有納米材料制備化學等4個研究室和一個產業(yè)化中試基地,有5個系列10余種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工業(yè)化產品,形成了集產、學、研于一體的綜合性科研機構和產業(yè)化研發(fā)平臺。
他的精神,指引著每一位摩擦學研究者
在小兒子黨智亮眼里,父親總是做得多、說得少?!案赣H對我影響最深的就是他的科研精神。他實事求是,從不人云亦云,凡事都要親自去探究。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把工作做好,把實驗室搞好,爭取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秉h智亮回憶。
學高為師,德高為范。黨鴻辛不僅重視學科的研究和發(fā)展,還特別注重人才的培養(yǎng),對年輕教師及學生,他都是盡力扶持提攜。幾十年間,他先后培養(yǎng)博士、碩士生數十名。在傳授給學生專業(yè)知識的同時,他更不忘教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學生們從他身上感受并學到了敬業(yè)樂業(yè)、吃苦耐勞、不斷進取的精神。
黨鴻辛一貫主張簡樸節(jié)約的生活。他給予大家?guī)椭鷷r慷慨無私,可他自己卻從來不麻煩身邊的人。熟悉黨鴻辛的人都知道,他從不在意物質生活。他每天都提著那個使用多年的暗紅色布書包到實驗室工作,當年的同事、學生至今記憶猶新。
黨鴻辛一生淡泊名利,在他看來,院士是榮譽,更是責任,如果把它當成光環(huán),那就成了自己的緊箍咒了,但對自己幾十年的黨齡,他卻十分珍重,并引以為榮。他常說:“我是老黨員了,更要發(fā)揮模范作用,黨齡越長,越要講黨性,不論在任何時候、在任何崗位上都應該身先士卒,爭做先鋒和表率。”時刻不忘自己是一名老黨員,正是黨鴻辛幾十年來的精神支柱。
2000年8月,黨鴻辛在一本出版書籍初編稿中寄語青年人,一要有探究的勇氣和毅力,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把畢生的精力聚焦到生長點上去,總會在科學技術上有所作為的;二要依靠集體的力量,要相信每一個人都有長處,不要拿自己所長去衡量別人之短,這樣才能做到相互尊重。
生命不息,奮斗不止。即便在生病住院期間,黨鴻辛也沒有“閑著”,他堅持將實驗室一批急需整理的申報材料整理完;因為惦念著實驗室的工作,做完心臟手術僅僅兩個月,他就堅決轉回學校醫(yī)院。有一天,黨鴻辛甚至躲過醫(yī)護人員的監(jiān)督,溜出了病房,顫顫巍巍地爬上三樓實驗室。當見到驚呆了的師生時,他不好意思地笑了……
2004年7月10日,躺在醫(yī)院病床上的黨鴻辛,在一張稿紙上寫下遺訓:淡泊名利,樂于助人。嚴以律己,坦誠待人。科技創(chuàng)新,求真務實。勤學好問,好長學問。
他將這32個字寫完,或許覺得筆跡太單薄不足以引起重視,他又抬起顫抖的手緩慢而又用力地描了一遍,不忽略一個標點,最后,鄭重地簽上了自己的名字。
2005年6月10日,黨鴻辛院士因病辭世。他的家屬將他生前所有資料捐贈予蘭州化物所……一位院士為科學研究勤勤懇懇兢兢業(yè)業(yè)的一生沉甸甸地封存在那十余份檔案盒里,而他的精神卻深深烙刻在每一位摩擦學研究者的身上,推動我國摩擦學學科發(fā)展并走向國際前列。
(原載于《甘肅日報》 2019-05-08 第03版)